四川自贸区:加快塑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本报记者 王彩娜
韩清华 张丽
8月31日,搭载着一批中国邮政包裹的中欧班列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将运输至俄罗斯莫斯科的谢里亚季诺站,这标志着成都中欧班列运邮专线(成都-莫斯科)正式开通运行。
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9.68平方公里,是国内自贸区中唯一一个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独立成片的片区。四川自贸区设立6年以来,在制度创新、贸易模式、区域联动、对外开放等多个方面大胆创新,全国首创多项制度创新和改革举措,累计新增企业23万户,探索形成了8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四川经验”。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研究科学家汤继强教授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趋势短期难以逆转,推高了本已高企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链外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四川等内陆自贸区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也需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立体交通体系拓宽国际贸易通道
要实现贸易便利化,疏通交通“大动脉”是重要任务。
6年来,四川自贸区“临空、临铁、临水”叠加体系基本形成,成都国际空港和铁路港、泸州国际航运港加快打造国际国内陆上物流网、水上物流网、空中物流网和空中人流网,有效提升四川内陆开放门户的链接力。
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打造中欧班列(成渝)“统一品牌、整合数据、协同机制”,累计开行量超22000列,与城市互通100个境外城市,30个境内城市,双流机场航线由104条增至131条,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贸易新通道。
目前,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累计形成了116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21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四川省内复制推广,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推进了贸易企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央赋予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实施,在四川省复制推广的6批97项改革经验中,16项为通道物流领域成果,全国首创“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空铁联运“一单制”货物运输模式、“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全国首创“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等5项四川首创经验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
外贸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元大关
四川加强法治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从顶层设计上让改革创新有法可依,为企业贸易保驾护航。
四川自贸区以高起点改革、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对标对表CPTPP、RCEP等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聚焦五大核心制度创新体系。在近4批国务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成果中,四川贡献了12项。
通过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企业开办时间从15.6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1小时,在全国首推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缩短到3个工作日。6年间,四川自贸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300多家。
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超43亿美元,85%集中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四川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076.7亿元,首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1%。四川自贸区成为四川省发展基础最好、产业聚集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为四川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深化改革创新 统筹区域联动发展
自2017年四川自贸区挂牌以来,先后下放三批146项省级管理权限到自贸区片区,并同步下放到协同改革先行区。
着眼四川自贸区差异化实践任务,开展自贸协同改革联动行动。有序推进宜宾、德阳等两批13家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支持建设协同改革先行区发展联盟。与综保区、国家级经开区、国际合作园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协同联动,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此外,四川自贸区还推动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模式、川渝自贸试验区区域司法协同合作创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税收管理模式等制度创新;川渝两地商务主管部门共同签订《共建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工作方案》;与云南等五省市自贸试验区共同推动中老铁路多式联运“—单制”和单证物权凭证功能改革试点落地落实。
未来,四川将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自贸区对标领航行动,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持续深化开放改革联动。